专业名称:播音与主持 专业代码:560201 所属专业群: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群 群内定位:支撑专业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学 制:三年 学 历:大专 一、职业面向与就业岗位 职业面向: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影视广告公司、新闻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培训机构及其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初始岗位:影视配音员助理、影视演员、主播助理、影视编导助理、播音员助理、助理导游、话务专员等。 发展岗位:影视配音员、影视演员、广播媒体主持人、新媒体主持人、播音员、播音主持培训师、播音主持创作基础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省、市、县级为主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影视广告公司和相关文化传播公司、门户网站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新媒体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采访、编辑制作和播音与主持等岗位工作,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培育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2)文化素质 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并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了解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意识。 (3)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具有较好的美学知识和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4)专业素质 掌握从事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播音发声、文稿播读的知识;掌握各类型节目主持的方法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类型现场出镜报道的相关知识;
熟悉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知识;简单了解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专业知识。具有深广的艺术文化修养,对各种艺术形式有广泛的兴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具有爱岗敬业、自律、诚信、进取的良好品质;在专业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意、创业、创新的精神。 2.知识要求 (1)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计算机、外语等公共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社科等相关知识; (2)具有本专业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播音主持的专业理论知识; (3)掌握播音与主持、播音发声、文稿撰写与播读、新闻采访与写作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能力要求 (1)具备主持各类型节目和活动的能力; (2)具备熟练地出镜采访与报道的能力; (3)具备给影视剧、纪录片、专题片等配音的能力; (4)具备撰写各类型新闻稿件的能力; (5)具备初步后期制作的能力; (6)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突出事件处理能力; (7)基本的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 (8)具备基本的广播媒体节目策划制作能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 序号 | 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名称 | 证书级别 | 发证单位 | 考证学期 | 考证要求 | 1 | 普通话等级证书 | 二级甲等 | 江苏省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 二 | 必考 | 2 |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证 | 合格 | 国家新闻出版署 | 四 | 选考 | 3 | 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书 | 中级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 四 | 选考 |
五、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群互选课程四个部分构成,各部分课程设置如下: 1.基本素质课程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必修课,共21门,合计39学分。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高职英语(一)、高职英语(二)、信息技术基础、体育(一)、体育(二)、体育(三)、体育(四)、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形势与政策(一)、形势与政策(二)、形势与政策(三)、形势与政策(四)、安全教育、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劳动教育。 第二部分为公共选修课,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课程资源供学生选修,应修满6学分。 2.专业群平台课程 必修课,共5门,合计10学分。分别有:艺术基础、艺术设计概论、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摄影基础、视听语言。 3.专业模块课程 必修课,共11门,合计:34学分。主要课程有: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新闻学原理、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新闻播音、配音知识与技巧、影视节目后期制作、诵读指导与实践、现代礼仪与艺术修养、音频编辑与制作、声乐基础。 4.专业群互选课程 限选课,应修满4学分。 六、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简介 (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本专业共设置专业核心课程5门,分别是: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诵读指导与实践、新闻播音、配音知识与技巧、音频编辑与制作。 简介如下: 1.播音主持创作基础(B类课程) 课程目标:掌握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特征;传承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的精粹;加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核心知识与理论学习的应用能力,了解夯实语言表达功力的方法;具备结合不同的节目类型需求,通过“创作准备”、“情感调动”、“语言表达技巧”和“话语样式”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创作能力,使学生基本掌握主流媒体中需要的多样化的语言传播能力,让学生适应媒体变化需求,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好基础,切实提升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 内容简介:创作观的建立,创作情感的触发与调动,语言创作的内外部技巧、创作主体身份的建立和多样化语言表达。 2.诵读指导与实践(B类课程)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以古代、近代、现当代以及国外经典诗文为样本进行分析讲解,同时结合语音发声课程所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读,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达用能力,拓展学生的业务视野,加强学生对业务的认知,同时通过对精选篇目的背通,培养学生的文学常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业务鉴赏能力。 内容简介: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古典诗词诵读,现当代诗词诵读,散文白话文诵读,通过讲授与实操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业务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表现力。课程内容以通读与聆听相结合。大课不仅要进行理论讲解,还要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通读作品,培养他们正确的业务评判标准,提升自身鉴赏能力。要求学生理解与背通相结合。在分析理解经典作品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篇目进行背诵,加深理解、增加积累。 3. 新闻播音(B类课程) 课程目标:掌握新闻、评论、通讯这三种主要新闻文体的播报要求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动口动手能力;具备相关新闻节目的主持能力;具备镜头前、话筒前无题词器播报的能力;具备镜头前、话筒前有题词器播报的能力;能熟练进行实践操作,为播好其它类似稿件和新闻节目主持打下基础;掌握新闻播报的基本规律,并能根据新闻,评论,通讯等不同文体的要求正确运用相应的表达技巧,自如地用有声语言进行创作表达。 内容简介:新闻、评论、通讯三种文体稿件的播音及相关新闻节目的主持;三种主要新闻文体的播报要求和方法;新闻播报的基本规律等。 4. 配音知识与技巧(B类课程) 课程目标:掌握普通话语音的专业知识并能准确地发音;掌握播音主持科学的用气发声方法;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发音要领和气息共鸣的综合运用;掌握多种配音技巧和方法、美化声音的方法,并进行配音练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语音和用声基础。 内容简介:电视纪录片解说、广告片配音、电视栏目配音、影视剧人物配音的要求和训练方法等。 5.音频编辑与制作(B类课程) 课程目标:本课程培养播音主持行业所需要的声音编辑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声音编辑基本技巧和编辑软件的学习;从技术与艺术两方面,对各种声音作品的制作、剪辑进行熟练操作,使学生对录音设备和编辑技巧有较为系统、全面的把握,提高他们对声音作品创作的熟练程度。 内容简介: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与录音系统有关的声学基础知识,掌握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特效的使用、连接的技巧;熟悉声音编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音频制作的技能。 (二)实践环节简介 本专业设置集中主要实践环节共13个,分别是:军训与入学教育、认识实习、语言表达与修辞学、类型节目主持实训、普通话资格证书培训、新闻播音实训、专业调研与采风、影视配音、专业考证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制作、跟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 1. 军训与入学教育(C类课程) 课程目标:通过军训,学生能受到部队严谨的纪律及军人优良的作风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养成艰苦奋斗、勇于克服困难、严守纪律的优良品质。通过入学教育,学生能全面了解学校的基本要求、专业的特点及要求、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就业的方向;树立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发挥主动作用。本集中实践环节为期3周。 内容简介:3周,专业介绍、队形、队列训练、内务管理。 2. 认识实习(C类课程)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的组织构架和运作方式,使学生获得专业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兴趣,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将来的就业去向,学习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初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内容简介:1周,事业单位、企业、生产车间及工艺流程的实地参观和考察。 3. 语言表达与修辞学(C类课程) 课程目标:这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它包括口头表达、语音语调训练、修辞学基础等内容。。 内容简介:2周,串联语的特点、串联语的功能、创作现场把握等。 4.普通话资格证书培训(C类课程) 课程目标:掌握普通话语音的专业知识并能准确地发音;了解普通话测试方式;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以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内容简介:1周,普通话资格证书考证 5.影视配音(C类课程) 课程目标:熟悉影视配音艺术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与播音主持相关的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段;掌握配音的创作环节、创作方法和技巧;具备声音塑造及情感传递的能力、对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的能力、广告配音创作的能力;具备电视纪录片解说、电视栏目配音等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等能力。 内容简介:1周,影视配音技巧、声音塑造及情感传递培养与训练。 6.新闻播音实训(C类课程) 课程目标:掌握广播电视新闻播报的技巧、现场谈话节目的主持技巧、复述评论的方法以及技巧;具备规范主持播出新闻节目的能力、较好播出评论、通讯等稿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现场应变等能力;具备在主持中现场把控的能力。 内容简介:2周,新闻稿撰写、新闻播报演练。 7.专业调研与采风(C类课程) 课程目标:通过写生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物动态捕捉、风景捕捉、场景捕捉的摄影技巧,主观能动地进行镜头发掘。通过学习和观察,解决新闻采景等问题,通过总结新闻照片的特点和作用,学习运用到自身的作品中去。用镜头表现故事,为后续的新闻讲稿撰写、文案策划等专业课程进行积累灵感与素材。 内容简介:2周,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场景摄影。 8.类型节目主持实训(C类课程) 课程目标:本课程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的理论知识,并养成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强化工其在媒体工作以及播音主持实践当中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工作需要。 内容简介:2周,多种类型主持节目观摩及模拟演练。 9.专业考证培训(C类课程) 课程目标:经过系统的操作技能训练,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以证明他们在播音主持领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内容简介:培养播音主持行业的基本规范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在媒体环境下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模拟考试和实践训练:提供模拟考试环节,帮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要求,并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该课程的具体安排和课时分配可能因培训机构和考证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0.毕业设计(论文)制作(C类课程) 课程目标:通过本集中实践环节,学生能结合实习单位的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提出解决的方案,以便加深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播音与主持专业素养,具有影视传媒行业人员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便能成为各类广播电视台、互联网公司等单位或播音主持培训学校、文化传媒公司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集中实践环节为期2周。 内容简介:2周,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专业和工作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按期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按照学院要求,完成毕业设计前期素材及理论准备工作。 11.跟岗实习(C类课程) 课程目标:训练学生从事播音与主持专业工作及管理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了解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企业内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训练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播音主持相关专业的应用、开发所具备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的素养。本集中实践环节为期10周。 内容简介:10周,在实习单位导师的指导下,熟悉岗位任务,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12.毕业设计(论文)(C类课程) 课程目标:通过本集中实践环节,学生结合目标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提出解决的方案,以便加深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播音与主持专业素养和创作实践能力,以便能成为各类广播电视台、互联网公司等单位或播音主持培训学校、文化传媒公司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集中实践环节为期10周。 内容简介:10周,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专业和工作实际情况进行选题,要求完成播音主持片段设计与制作。按照学院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制作。 13.顶岗实习(C类课程) 课程目标:通过本集中实践环节,学生能全面了解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和和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职能;结合现场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找到将所学的形象设计知识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结合点,为缩短工作适应期打好基础。本集中实践环节为期16周。 内容简介:16周,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 七、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1.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环节 学期 | 理实教学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 考试 | 入学(毕业)教育军训 | 劳动或机动 | 教学总周数 | 课程设计 | 技能训练 | 认识实习 | 跟岗实习 | 顶岗实习 | 毕业设计 | 一 | 10 | | 2 | 1 | | | | 1 | 3 | 1 | 18 | 二 | 15 | | 3 | | | | | 1 | | 1 | 20 | 三 | 14 | | 4 | | | | | 1 | | 1 | 20 | 四 | 13 | | 5 | | | | | 1 | | 1 | 20 | 五 | | | | | 10 | | 8 | 1 | | 1 | 20 | 六 | | | | | | 16 | | | 1 | 1 | 18 | 合计 | 52 | | 14 | 1 | 10 | 16 | 8 | 5 | 4 | 6 | 116 |
2.教学日历 周次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一 | | | △ | J |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入学(毕业)教育△ 理实教学—
劳动或机动□ 技能训练◆
认识实习× 跟岗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顶岗实习‖ 假期○
课程设计K
考试☆
军训J 八、教学进程安排 见附表《教学进程表》 九、毕业标准 本专业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获得最低毕业总学分,并取得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准予毕业,获大专学历。具体要求如下: 1.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45学分,其中必修课135学分,选修课10学分。 2.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3.取得江苏省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十、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7教师,企业兼职教师13人,构建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9人。专业群内专任教师分别来自江南大学、同济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专业背景兼有艺术类、教育类专业,学科配置相辅相成,能够为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竞赛指导提供坚实基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0%,拥有稳定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团队。专业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了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的校企人员相互渗透的合作机制,聘请了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聘请了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紧扣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为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提供保障。 专任教师一览表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学历 | 学位 | 专业 | 职称 | 秦潇璇 | 女 | 1981.12 | 博士研究生 | 硕士 | 设计艺术学 | 副教授 | 王涛 | 男 | 1969.08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计算机应用 | 教授 | 高振平 | 男 | 1973.10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美术学 | 副教授 | 韩天应 | 女 | 1986.4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艺术学 | 讲师 | 谢菁 | 女 | 1991.8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广播电视 | 讲师 | 汪溪 | 女 | 1991.9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艺术设计 | 助教 | 包雅丽 | 女 | 1994.4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现代教育技术 | 助教 | 武禹男 | 男 | 1991.6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艺术设计 | 助教 | 张若含 | 女 | 1989.10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艺术设计 | 助教 | 龚静子 | 女 | 1982.8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新媒体 | 讲师 | 李叶红 | 女 | 1981.12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艺术设计 | 讲师 | 董玲玲 | 女 | 1987.10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艺术设计 | 助教 | 于阔 | 男 | 1991.5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电影 | 助教 | 华雨辰 | 女 | 1989.7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传媒 | 讲师 | 柴彦宇 | 女 | 1994.11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数字媒体 | 助教 | 刘婴婴 | 女 | 1996.9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数字媒体 | 助教 | 范锏元 | 男 | 1996.10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助教 |
(二)教学设施 自影视学院成立以来,按照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和无锡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影视学院在专业建设中进行有效探索,与无锡市淘宝影视文化传播公司进行多轮协商,双方成立理事会,由企业投资建立专业所必需的实训室并按年提供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由影视学院进行孵化。影视学院建有8700平方米的单体影视综合摄影棚,目前为亚洲最大的单体摄影棚。同时后期配套影视数字实训中心二期工程1800平方米,其中虚拟演播室1
间,影视后期制作实训室2 间,影视摄像实验室1 间,数字影音混编实训室1 间,实验剧场与放映中心1 间,服装道具实训室1
间,人物形象造型实训室1间。 (三)教学资源 影视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多家影视行业企业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改革与研讨工作中。无锡市淘宝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与教学计划体系评价,严格按照“三个对接”标准实施质量监控,科学制定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一体化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后的人配方案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通过企业实践教育得到提升。 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双方面的提升,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敢创新、有特色”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学院聘请了众多实践基地以及其他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并且结合当前影视界的实际问题,进行基本理论的传授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在探讨、解决业界问题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影视学院入选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携手容艺教育集团打造的人文交流容艺短视频工厂项目。合作双方将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专创融合、国际交流、品牌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在校内创建以实训为核心的短视频工厂,不仅承载实习实践环节,还将引入市场化企业项目,并自主开发系列人文交流IP视频内容;将搭建全媒体演播中心、融媒体中心、云制作中心、影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校园文创创业中心五大模块及容艺教育云平台,共同打造“前校后厂”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创特色树品牌,讲好中国故事。 专业教师通过挂职锻炼,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学院与企业间的深度融合。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实习实训直接参与影视项目制作。学院还可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将商业影视项目引入课堂,优秀的作品将会被企业采用。 (四)质量管理 影视学院与无锡市淘宝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申报成为无锡市特色专业,提高了影视学院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建立多元协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进行资源整合和专业结构优化,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本着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敏感把握,定期开展自评与规划,动态调整专业建设阶段目标,积极主动,合理客观的自评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专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生岗位实习实训反馈意见》、《企业教师指导实习评价与总结》、《学校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满意度调查》等措施,对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的实习和校社合作的服务方面提供质量监控。 通过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尤其通过毕业生调查、就业反馈等方式,及时掌握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动态过程适应社会需求。 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将其用于本专业的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理论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设施管理、统计报表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学籍管理,实现教学信息网上发布、网上评教,排课、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等均实现网络化。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严谨、科学、高效。 强化对实验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骨干、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管理。 编制人签字: 校审人签字: 二级学院院长签字: 教务处长签字: 分管校长签字: 党委书记签字: 2023年7月8日 


|